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宁夏以“六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纪实

信息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12-28 阅读数:498 分享至: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1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宁夏以“六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纪实》的报道。

自承担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以来,宁夏将改革创新作为“破局”关键一招,陆续启动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

通过构建确权到位、权能有效、定价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场体系,曾经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环境要素,被赋予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流转,向高效产业、高质产能聚焦,倒逼产业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转型。

在宁夏大地的山川原野间、城市乡村中,一场发展方式的变革如火如荼地展开。

节水控能:提升配置效率

资源短缺与利用粗放是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双重困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在以干旱著称的宁夏西海固,牛也用上了“自动饮水机”。记者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看到,一栋栋标准化牛舍里,4米长的不锈钢水槽装有智能测控设备,水将见底则自动定量放水。

“以前用传统石槽饮牛,牛喝一半淌一半,浪费严重,换了自动饮水槽后,平均一头牛每天能节省1毛钱水费。”中河村党支部书记兰文明说。

1毛钱的水量看起来似乎不多,对干旱“喊渴”的宁夏来说却意义重大。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沿黄省区取水皆有“定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国家分配的黄河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2。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宁夏刚性用水需求缺口不断增大。

为解“水困”,2021年起宁夏率先在沿黄九省区中开展用水权改革,出台“四水四定”管控指标方案,从区域、行业、产业等方面对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用途管控,并按定额对生产用水确权到户。

兰文明说,基地肉牛存栏量400头,已按每头肉牛每天50升水的定额确权。“用超了就要到市场上买水指标,所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节水,为以后扩大养殖规模预留一些指标。”

过去“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是错”,如今“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一滴水”理念的转变推动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也从源头倒逼各行业开源节流。

走进银川市金凤区雷家庄阅海湖,冬季的湖面宁静幽蓝,不远处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通过新建人工湿地,可将污水厂尾水水质从一级A提升到地表准IV类,替换黄河水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完工后每年可以置换黄河水指标1900余万方。”银川市水务局水利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赵少勇说,这为银川市产业发展腾出了珍贵的水指标。

目前宁夏已全面完成工农业用水确权,近3年来,宁夏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1.2%,再生水利用率提高17.5%,全区万元GDP水耗降低15%以上。

当前我国环境资源约束趋紧,水如此,作为经济发展“命脉”的能源更如此。

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2年6月,宁夏审时度势、刀刃向内,新增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改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计划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5%和16%。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苏焕喜介绍,全区已经构建起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体系,目前确权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宁夏正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企业和交易账户清单逐步完善,今年以来,已完成全区发电、钢铁等七大行业144家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26家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成交额7.44亿元。

减污增绿:扩展生态容量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宁夏地处我国“三屏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汇地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六权”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从根本上巩固了治理成果,从战略上扩大了环境容量。

环境污染根子上是生产方式的问题。2021年宁夏启动排污权改革,历史性地改变了政府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方式,新改扩建项目要到市场上买排污权,而企业通过提标改造、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后,形成富余的排污权即可入市交易。

“去年以来我们和9家公司达成了交易,共出售氮氧化物25.98吨、二氧化硫7.44吨,实现收益超过100万元。”石嘴山市平罗县盛达活性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东说,公司2019年进行了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没想到节余的排污权指标竟成了“抢手货”,还能换来真金白银!

“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的机制使环保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周卫东说,公司已将排污权交易获得的100多万元用于3台转炉的烟气技改项目和设备更新,通过启用新工艺,公司新换的2台脱硫塔也合并成1台大脱硫塔,进一步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据宁夏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张海军介绍,截至目前,宁夏已有1800多家企业完成初始排污权确权,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407笔,成交额达3670万元,支持了170多个新项目的建设,形成了“减排量支持新增量”的良性循环,为重大项目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腾出了环境容量。

排污权改革推动“降污增益”,山林权改革则有力促进“植绿增绿”。

在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双梁井示范区,原先的荒地上种下了数万棵红梅杏,与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形成的小河流遥相呼应,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这1800亩红梅杏其实是由当地采油企业投资建设的。

宁夏在山林权改革中探索“以地换林”“以能换林”等林业建设新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盐池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官渊博告诉记者,盐池县去年启动“以地换林”,政府为企业提供建设用地,企业则以供地面积的5倍进行造林。“林果经营收入归村集体,未来碳汇收益归企业,调动了双方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优良天数比率84.2%,黄河干流宁夏段稳定Ⅱ类水质出境,森林覆盖率10.95%……宁夏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厚植。

赋能增值:激活沉睡资源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六权”改革将沉睡隐性的“死资源”变成致富增收的“活资产”,让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几家企业轮番举牌竞价,互不相让,最后的成交价格竟然比评估价高出了44万元。”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水泉子村党支部书记贺光忠回想起去年村里“农地入市”竞拍的场景仍旧十分激动。水泉子村3宗长期闲置的73亩建设用地经过数轮竞拍,被三家企业以1568.3万元购得40年、50年不等的使用权,这也是水泉子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村集体经济收入。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土地闲置。2021年宁夏启动土地权改革以来,创新供地方式,对农村土地确权,其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试点县区的村集体和农民累计分享“农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已达5000万元。

不动的土地“活”起来,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平罗县宝丰村将52亩土地出让给一家菌草全产业链企业,净收益280万元。“企业种植菌草,用菌草生产菌菇棒,我们村借势嵌入到产业链中,拿这笔钱成立农机服务队,建大棚种菌菇。”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高兴地说,5年前村集体收入还不足3万元,去年就突破了100万元!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广阔山林。宁夏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持续几十年的生态修复使荒山重新郁郁葱葱。2021年宁夏启动山林权改革,对林地和林木确权,放活林下经营,拓展抵押贷款,开发林业碳汇,“点金一笔”让“绿叶”变“金叶”。

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米塬村的蜂农米克宗是第一批拿到宁夏山林权不动产证的村民,证书中清晰地记录着他家2585平方米退耕地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一直以为退耕后这片地和我们就没关系了,没想到林子长成了还属于我们。”米克宗说,以前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却没钱,林地确权后,他以此作抵押成功从银行贷款15万元。

为权属赋能是改革的关键,宁夏及时出台金融支持“六权”改革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实现要素价值转化增值。

截至目前,宁夏已累计发放“六权”抵押贷款超过30亿元,隆德县国孝牧业有限公司通过用水权抵押贷款120万元,宁夏恒康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排污权抵押贷款2600万元,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以52万亩枸杞地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一笔笔交易落地,“生态资源”加速向“生态资产”转换。

“改革赋能,宁夏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之路奋力迈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说。


文章来源: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宁夏以“六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纪实





  • 环境市场咨询